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至1918年)時,交戰雙方均採用了極不人道的化學戰劑做為消滅敵人有生戰力的
有效戰術。由於化學戰的導入,使得單純壕溝戰的戰爭型態,轉變為範圍更大、戰術運用更為複雜的全面性
戰爭型態。由於遭到化學武器侵害的戰士都呈現新當駭人的效應,失明、失憶與生理殘缺都不是意外,在戰
後更有多數退役軍人持續出現各項雜症,整整困擾近代醫學理論長達半世紀。
由於化學戰的使用與恐怖,當一次大戰結束後,各國紛紛要求建立與簽定各項國際認定的有效條約,要求簽
約各國明令禁止生產與部署化武,以期完全防止這種相當不人道的化學武器。雖然這一系列的條約確實限制
了各先進國家對於化武的使用,而在20年不到之後所爆發的二次大戰中,各國也多半不願使用手邊所擁有的
化武,表面上是收到了成效,但是實際上絕非如此。
因為,二次大戰中的交戰雙方之所以沒有將化武大規模的用於戰場,主因是怕對方以相同的手法來對付自己
。
不過,意大利、德國、日本與英國,都曾在戰爭中有限制的使用化學戰劑。但其中較令世人感到不恥的是,
日本在對中國的侵略中,對於使用化學戰劑的情況十分普遍。可以說日軍每一次的衝鋒前,都是先用化學彈
猛轟我國軍陣地,然後才會戴著防護裝備進攻。
直到今日,中國大陸仍然可以將當年日軍埋藏在東北的化武,當成一種國際上採購防護裝備的理由與藉口,
因為只要中國大陸「表明」採購裝備是要處理當年這一批批危險戰劑時,重視環保的歐洲各國莫不傾囊相助
。
雖然,中國大陸獲得西方先進防護裝備的手法並不是很正面,但就實質面來說,中國大陸確實是獲得了一批
又一批的高級防護器材,比起我國陸軍仍然要藉內政部消防署向德國秘密採購的「孤兒裝備」情況而言,中
國大陸的附加價值確實相當大,因為製造這批防護器材的原廠商,仍然可以持續為中國大陸提供技術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