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因戰爭教訓的影響下,解放軍「師於敵」的傳統再次發揮作用,以鄧小平為首的解放軍高層,便將當時越軍「逐次分割包圍」的戰術詳加檢討。同時,並對於如何在山地戰中獲得局部優勢一事,以台灣為背景進行全面檢討。
事實上,中國在對越戰爭結束之後,本有意一鼓作氣的強攻台灣,但在鄧小平「反對打一場沒把握的仗」的前題下,集結於東南地區並已逐次研習山地戰法的30萬解放軍,才陸續返防歸建。
直到1996年,解放軍為了針對台灣進行軍事威脅,再次將部隊「拉上假敵真打的火線上」,並且全面進行其「四戰戰法/空降、登陸、城鎮、山地進攻作戰」的戰力驗收,解放軍南京軍區近一半的部隊均進入集訓的狀態,隨時有登船跨海進行「武力保台」的準備,重演當年對越戰爭結束後的情況。
但是,解放軍高層卻再一次的發現,部隊在山地聯訓時的通聯狀況相當差,部隊一拉開就失去了掌握,同時又無法將山地作戰極為需要的工程兵列入支援兵力,因此繼續研究如何將部隊整合為一支具備獨立作戰的部隊,以適應台灣多山的地理環境。
此外,在工程兵的技術支援方面,也統合了防化兵的後勤保障,以隨時待命編組「運動保障隊」。
在近幾年來針對台灣所展開的幾場軍演中,在由解放軍所一手導演的軍事動作中,地面部隊的演習情形一直是國人所無法真正瞭解的一環,因為國人多半會將目光焦點集中在其「第二砲兵」部隊所屬的M族地對地戰術飛彈。
不過,站在軍事的觀點,中國使用M族飛彈是無法為解放軍攻台作戰提供決定性的戰果的,解放軍若真的要「解放」台灣,最終仍是要依靠其地面部隊進行攻堅作戰。
事實上,在1996年3月8日當中國發射第一顆的M族導彈時,南京軍區內18萬餘人的解放軍陸軍部隊便已進入了戰備狀態,其中屬於南京軍區本身所屬的地面部隊人數雖然只有10萬餘人,但國人可能不瞭解,因為根據台灣情報單位的估算,這些部隊至少有8萬人,約5個步兵師的部隊曾接受過類似台灣山地及城鎮等地形的戰鬥訓練,相當值得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