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的區分,概略可以分為「訓練演習」與「作戰演習」兩大類,而解放軍2000年在東山島及南沙永興島所舉行的演習,則是百分之百的「作戰演習」。目前,東山島演訓已因場地與經濟發展因素考量,已接近棄置。
除了部隊幾乎全部拉出駐地營區外,有違一般訓練演習的常態之外,最主要的例證,就在於兵力的編組已劃分成第一、第二梯隊以及含有砲兵、坦克、反坦克、工程兵、防化兵等預備隊,十足一付準備登船作戰的態勢。
解放軍更上一次在東山地區實施作戰演習是在1998年,雖然當時因天候狀況實在太差,無法執行預定之空降與登陸作戰演習,但是位於內地的陸軍部隊,卻可以在不考慮天候的狀況下按計劃進行操演。
據目前已獲知的解放軍山地戰法,是以攻勢作戰精神所研擬出的「逐次分割包圍」作為主要指導,這項指導觀點其實正是中國於1978年對越南進行作戰時得到的經驗與教訓。
解放軍「逐次分割包圍」的目的,是希望能藉著不斷的攻擊與擾亂,將敵人的有生戰力逐步消耗,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並適時轉移攻擊軸線,迂迴殲滅敵軍。
若在進攻的過程中受到守軍得多面夾攻,解放軍則依「連環阻擊陣地群」的戰術構想,以山脈走向為參考來進行防禦戰鬥。
但在另一方面,若解放軍是屬於山地戰的防禦一方時,一旦陣地遭到突穿,便化整為零、化軍為民,採「散、滯、變」的方式繼續周旋。
由於解放軍各級指揮官對於台灣地形的瞭解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熟悉,因此未來若真的發生解放軍大舉犯台的全面性戰爭,登陸後流竄的解放軍對於戰鬥實施的要點,首先是以「突破戰鬥」作為基礎,在逐一完成突破口鞏固之後,再派遣「穿插分隊」進行戰果擴充。
緊接著,解放軍在縱深戰鬥的指導上,則是以包圍與穿差兩種形式執行,以期孤立敵人之支撐點。同時,以司令部為主的「交通指揮小組」,則負責作戰地區的「帶路」工作。
據情報指出,解放軍的交通指揮小組成員,多半是由福建某山地地區的一座機密基地/台灣村,負責進行台灣地形的訓練工作。
在目前,解放軍對於執行台灣地區山地戰的指導,仍然是以化整為零的打游擊方式進行訓練。
依台灣軍情單位的資料顯示,解放軍會採用這種方式的主要理由是,解放軍對於武力攻台的把握仍然不足,尤其是中國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在前年曾和解放軍高層將領的對話中坦承:「台灣到處是兵,萬一一次打不下來,至少也要留一點讓他們嘗嘗苦頭。」
正是基於這種觀點,解放軍部隊對於山地戰的要求可說與其他國家不一樣。
山地作戰由於補給不易,因此對於所謂「後勤保障」的要求,自然會比其他地形更為重要。而且山地作戰的物資供應量是永遠無法滿足前線部隊的消耗的,因而解放軍對於相關的補給問題,至今仍然是以「就地取材」為主,尤以針對台灣這個寶島而言,大陸人口中的「文明店」,亦即全天候的便利商店到處都是,商品也是除了軍品外什麼都有,人員不必攜帶隨身日用品進行戰鬥。
此外,解放軍也要求所有參與山地作戰訓練或演習的人員,都必需要學會自救互助的技巧。部隊行軍時要求「紮三口」,也就是衣領、袖口及褲腳三個衣服開口。同時亦「堅持四帶」,亦即帶蚊帳、帶雨衣、帶水壺及帶防疫藥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