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之虎話從頭

2021-03-24|陳東龍

台海之虎話從頭

生長在中華民國這個寶島台灣的幸福人們,絕不可能會不知道F-5E中正式戰鬥機…

文/陳東龍

圖/國防部、Defense Shutter

飛機老舊不等於不適用

台海之虎戰力十足

虎安計畫

台海安定的力量

我國使用的F-5E/F共有四種構型,即K構、Ba構、C構,以及所謂的「假C構」。

但若依空軍飛行技令的分類,F-5E單座機可分為E、E1、E2及E3等四種構型。F-5F雙座機則分為F、F1及F2等三種構型。

一、K構(E、E2),就是最初量產機型,使用AN/APQ-153雷達,未加裝熱焰彈與干擾絲發射器,也沒有雷達預警接收器(RWR)。攻角指示器位於機首右側,風擋前有一除雨器。後來經過裝備提升的K構型改良,則加裝AN/ALR-46雷達預警接收器及AN/ALE-40熱焰彈、干擾絲撒佈器,風擋前的除雨器也拆除。

二、Ba構(E),則是以K構為基礎的改良版,主要是專為當時新購置空對地的AGM-65B「小牛(Maverick)」飛彈而改造,除了更換雷達顯示器之外,雷達罩後方與機尾尾管兩側,各有一個RWR天線罩,位於主輪艙後的機腹,也裝設了熱焰彈與干擾絲發射器。

三、C構(E、E1、E3、F1、F2)則是目前臺灣F-5E/F中數量最多的構型,雷達改裝為AN/APQ-159型式,也換裝了俗稱「鯊魚鼻」的新型雷達罩,可增進高攻角飛行時的側向穩定性。此外,主翼根部前緣,也加裝「主翼前延伸板(LEX)」,主要是讓流經主翼與機身間的氣流,能在經過主翼升力中心前便獲得最佳的流場。另外攻角葉片位置由K構的右側,改為左側,同時也做技令修改,拆除前風檔的除雨器。

這個構型的另一特徵,就是垂直尾翼頂端,加裝一的片狀天線。同時也加裝了AN/ALR-46雷達預警接收器、AN/ALE-40熱焰彈、干擾絲撒佈器,雷達部分也逐年修改為AN/APQ-159,具有發射AGM-65B小牛飛彈之能力,取代機體載檯較舊的Ba構型。

F-5F的C構型,在後座加裝了AN/AVQ-27雷射標定器,具有導引GBU系列(鋪路II型)雷射導引炸彈之能力。

四、F-5E/F的構型中,還有一種假C構,特徵是機鼻為K構,但顏色與C構相同。基於統一後勤補保,目前這個構型已逐年汰除封存。

中華民國一共擁有308架的F-5E/F,佔全世界生產的四分之一,或許,她的外型或許不起眼,可是年輕飛官從飛上她的那一刻起,就要負起捍衛領空的重責大任。30年來,是這群老虎,在守護著中華民國亮麗的天空。

東北亞火藥庫

美國提供台灣防衛性裝備

F-5的起源,是來自諾斯洛普公司1955年展開的N-156設計案,設計目標是一種低成本、維護簡單的戰鬥機。但美國國防部對這種有限戰力的輕型戰機,完全沒興趣。反而是美國空軍在這時卻需要新的教練機,來取代老舊的「洛克希德(Lockheed)」T-33教練機,而諾斯洛普便決定將N-156參加1955年美國空軍新教練機的需求案。

最後,這個以「SS-240L」為代號的高級教練機採購案,諾斯洛普廠以T-38超音速教練機得到青睞,這是美軍自二次大戰後,第一個單一機種需求量超過1,000架的龐大採購案。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T-38、F-5A/B、F-5E/F甚至F-5C/D都異軍突起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因為從任何角度來說,F-5系列戰機有限的武器投射能力,實在難登先進武器清單之中,但這種「叫座不叫好」的戰機,卻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第一線的捍衛尖兵。

在1950年代後期,臺灣已是美國眼中的動北亞火藥庫,因為「紅色中國」仍然每天高喊要「血洗臺灣」,因此,在軍援計畫中,空軍成了重點。

在臺灣,從1965年11月28日最早的「玉山一號」計劃,引進第一批F-5A/B「自由鬥士(Freedom Fighter)」戰鬥機,並在台南基地舉行交機之後, F-5戰機就與F-104戰機成了臺灣空防的代表,因為不但數量多,最重要的是,臺灣是這兩種戰機使用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F-5E/F更是佔了全球使用量的四分之一!

對長年使用F-86軍刀機(Sabre)的中華民國空軍來說,要適應F-5A/B戰機是相當容易的,因為操控感幾乎一樣,但在機動操作上的剩餘馬力更大,做起動作來更是順手。也因此,當初在完成交機典禮後,才接訓兩個月的第9中隊飛行員李學理少校及周鑑寧少校,就和台南基地美軍顧問組的兩位美軍飛行員,做了一次示範表演。

虎安計劃合製案

航空產業大躍進

隨著時間,美國也從F-5A/B改良成F-5E/F「虎2式(Tiger 2)」戰機,空軍也同步從F-5A/B換裝成F-5E/F,而且美國的諾斯洛普廠還與航發中心合作生產,這項代號為「虎安計劃」的合作案,讓臺灣的航空零件產能大幅提升。

F-5E/F與F-5A/B最大的差異,是加裝雷達、改良航電、增加發動機推力、加大內燃油存量,以及專為空戰纏鬥而設計的機動襟翼。也因為增加了這些配備,機身重量幾乎多了一倍,加掛各項武器裝備,飛機重心前移,在試飛時發現,無法滿足戰術短場起飛的要求。

因此,特別設計了兩段式升降的鼻輪,這樣可增加3度起飛仰角,縮短起飛距離。這個功能就是F-5E/F專有的「鼻輪減振支柱伸長(Hike)」。

航發中心執行「虎安計畫」是從1973年2月9日,航發中心獲得美方授權組裝100架F-5E開始。第一架F-5E(機號5101)並特別選在1974年10月30日蔣介石總統88歲生日出廠,並命名為「中正號」戰機。第一批100架,於1977年11月生產完成。

1979年由於美國與中國正式建交,美國為了要為拒絕出售F-4E戰機給臺灣取得平衡,追加了F-5E/F戰機的生產數量。1986年12月9日最後一架F-5E出廠,共生產了242架F-5E及66架F-5F,佔全球F-5E/F數量的四分之一強,是世界最大使用國。

「虎安計畫」自民國62年(1973年)開始,全案分別以虎安(Peace Tiger)一號至六號計畫依序生產,本計畫派赴諾斯羅甫公司代表在民國64年(1975年)至民國76年(1987年)之間,前後共6位,階級都是中校,分別是:張明智、劉存才、潘治基、宋亞利、毛曾奇及湯海青。

生產飛機與架數依漢翔公司所公開的資料數據分別如下:

虎安一號:生產單座機100架

虎安二號:生產單座機20架

虎安三號:生產單座機42架、雙座機18架

虎安四號:生產單座機11架、雙座機9架

虎安五號:生產單座機39架、雙座機9架

虎安六號:生產單座機30架、雙座機30架

全案共計生產F-5E型機242架F-5F型機66架,總計:308架。

在要求國防自主的前提下,F-5戰機的生產自製率也逐年提升,依據漢翔公司所公開的資料顯示,產能前後分為七個階段,分別如下:

第一階段(民國64年1月至民國64年5月):產能進度為最後裝配及發動機試車、試飛。自製率9 %,生產架數為6架。

2 第二階段(民國64年5月至民國64年10月):產能進度為含第一階段及系統安裝、主要裝配。自製率 14 %,生產架數為10架。

3 第三階段(民國64年10月至民國65年5月):產能進度為含第二階段及結構組裝、前機身次組合。自製率 22 %,生產架數為24架。

4 第四階段(民國65年7月至民國67年5月):產能進度為含第三階段及前機身製造,特定膠合(金屬與金屬)。自製率 30 %,生產架數為80架。

5 第五階段(民國67年5月至民國70年6月):產能進度為含第四階段以及蛒巢板膠合件如脊背罩、副翼後綠襟翼方向舵等。自製率33 %,生產架數為80架。

6 第六階段(民國70年6月至民國72年1月):產能進度為含第五階段以及機翼結構裝配、蒙皮製造。自製率44 %,生產架數為67架。

7 第七階段(民國72年1月至民國75年12月):產能進度為含第六階段及駐落架整流門、機翼零件(如翼助、接頭、長樑等)製造、次組合、減速板裝配 。自製率47 %,生產架數為41架。

單座機前機身回銷美國

MIT品質有保證

「虎安計畫」在美國斯羅甫公司稱譽為「典範專案」(Model Program),合作雙方無論在時程、品質、價格上甚至整個「氛圍」上均非常融洽、愉快、整體計畫幾近完美。

除了製造F-5E單座機之外,航發也合作生產了雙座型的F-5F,甚至由於完工品質很好,美國諾斯洛普原廠還請航發多做了好幾個單座機的前段機身,然後用單座機首交換雙座機首的方式,把F-5E的前機首「回銷」到美國再行組裝,許多航發老員工都自誇的說,「世界上飛來飛去的5E有一半機頭是MIT(Made In Taiwan)!」

這來龍去脈應由虎安三號計畫說起,由於開始增添了雙座的F-5F生產,但因為F-5F的設計較為特殊,F-5F雙座戰機較F-5E單座戰機在前機身加長了約1.2公尺,使整個外型顯見不同。

依據漢翔所公開的資料顯示,雙方在合約中所需F-5F機前機身,技術獲得和增進則相當有限,因此由當時航發中心主任李永炤中將在一次與諾斯羅甫公司高層會議的場合提出,凡生產一架F-5F機,航發中心逕用諾斯羅甫公司的前機身,但希他們能買回一具航發中心自製的F-5E的前機身,運到美方去裝配在他們出售給別的國家的F-5E飛機上,這個構想諾斯羅甫公司接受了,後來整個虎安計畫在我國共製作了F-5F雙座戰機66架,如此我們產品回銷美方F-5E單座戰機前機身66架。

回銷F-5E前機身應用在虎安計畫數量如下:

虎安三號:18架

虎安四號:9架

虎安五號:9架

虎安六號:30架

F-5F擁有全新設計的前機身,不再使用F-5B縮短前機身來平衡飛機重心的設計,反而將原本F-5E的前機身拉長3呎又6.5吋,以容納新增的座艙。但為了保有基本的空戰能力,仍然保留了AN/APQ-159射控雷達。還為了不讓飛行重心偏向前機身段,移除右側的20mm機砲,載彈量也減為140發來減輕約500磅的重量。

另外機翼中段,也增設了機翼折流板以增進高攻角時,氣流在翼面上的穩定性。

F-5E/F換裝時程

見證台海安定力量

一、民國63年12月1日,臺南第1聯隊(後改稱第443聯隊,現又復編為第1聯隊)成為第一個換裝F-5E/F的單位,同時成立「嵩山小組」,做為培訓種子教官的班隊。

二、民國65年9月10日,臺南第1聯隊的第1.、3及9中隊,分別接收總數48架F-5E/F戰機,成為空軍第一個成軍的F-5E/F作戰單位。

三、民國67年1月27日,駐防桃園的第5聯隊(後改稱第聯401隊,現又復編為第5聯隊),所屬第17、26及27中隊開始換裝F-5E/F。

四、民國67年9月16日,嘉義第4聯隊(後改稱第聯455隊,現又復編為第4聯隊)第21、22、23中隊完成F-5E/F換裝。

五、民國71年4月,台東志航基地的第7聯隊(後改稱第737聯隊,現又復編為第7聯隊)所屬第44、45、46三個中隊進行F-5E/F的換裝。其中第46中隊於民國73年接手臺南「炸射班」任務,除了專精訓練外,還成為假想敵中隊,負責模擬中共空軍戰術。

六、民國75年7月1日,花蓮的第8聯隊(第828聯隊,後改稱東部指揮部,現花蓮基地為第5聯隊駐防)的第14、15及16中隊,成為全軍最後換裝F-5E/F戰機的單位,而第16中隊當時還有老式的F-5A/B。

七、民國83年,為了讓所有F-5E/F擔任戰備任務,同時也補足戰鬥教練機的不足,空軍向美軍租借了40架T-38教練機,並於隔年5月24日成立第14及第15訓練中隊,直到民國87年T-38教練機歸還美國為止。

八、民國86年4月開始,嘉義聯隊開始換裝F-16A/B MLU戰機,原屬F-5E/F分批飛往屏東第一後勤指揮部進行整檢,狀況較差的就地封存。全數52架的F-5E/F,在民國90年全部在一指部完成整檢。花蓮聯隊也是依循類似程序進行換裝。

目前除了花蓮第12獨立隊的R5分隊仍使用RF-5E之外,只有臺東的第7聯隊,是完全使用F-5E/F的聯隊。

空軍最多曾經擁有308架F-5E/F型戰機,目前空軍僅留用不到100架,已經報廢或拆除85架、委託漢翔辦理國際轉售有62架。

300_1
推薦要聞
300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