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突破第一島鏈,解放軍長年針對臺灣周邊海域進行水紋測量,相信已獲得相當重要的進展。已獲得的正確情報是,中國大陸對臺執行潛艦封鎖的方式,是將臺灣周邊海域劃出一個橢圓形的區域,這個橢圓形的封鎖區域將有約2,000公里的圓周總長。同時,在這個橢圓形的責任作戰區域中,再分別劃分成27個獨立作戰區域,理論上每一個作戰區由一艘潛艦負責執行既定任務,作戰區的長寬各約60公里。
日前臺灣海軍海測局退役軍官涉及洩密事件,將部分具備高度機密的水紋數據提供中國情報單位,更再一次證明潛艦作戰,是中國大陸對臺執行傳統作戰時,必定採用的用兵邏輯。
圖/U.S.DoD
上圖圖說:為了有效護衛造價越來越高的軍艦,解放軍已進入立體反潛及攻潛的水準。
飛、潛、快 中國海軍新方針
「以敵為師」的觀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近年來最為熱衷的學習運動,尤其是針對其所謂「外軍通」的學術交流活動,是從未出現消極的一面,這種現象除了影射在其軍事現代化的建軍方針之外,整個解放軍海軍的戰術也不再是依循過去「海上拼刺刀」的蠻勇,而是以所謂「飛、潛、快」做為發揮整體戰力的建設基礎。
絕大多數生長在臺灣的老百姓們從不曾知道,當我方海軍運補船團進行軍事運補時,對岸的解放軍海軍是一刻也沒有閒著,由我方電訊的截收過程中已得到證實,解放軍海軍亦同步實施模擬對抗的操演,戰鬥意識與敵情觀念不曾稍懈,完全是在一種高度敵情下練兵。
而潛艦,是進行海上戰略封鎖的主要武器,更是解放軍未來展開作戰行動中第一波出擊的隱密殺手。在釣魚台事件逐步升溫之際,解放軍在潛艦用兵方面的邏輯與戰術,相當值得注意。
就兵力發展而言,解放軍現有「宋」級潛艦已進入量產。向俄羅斯採購了4艘Kilo級潛艦,首兩艘為877KEM型,後兩艘則為636型。就武器系統與降噪技術而論,「K」級潛艦堪稱當世最先進的柴電動力潛艦之一。
只是令世界軍事觀察家感到迷惑的是,為何中國大陸在發展「宋」級潛艦數年後,何以轉向俄羅斯購買Kilo級潛艦?事實上,解放軍海軍柴電潛艦的未來發展趨勢,已確定是「宋」級潛艦未量產前,持續進行「明」級潛艦性能改良。同時由俄羅斯引進武器、降噪、電瓶、魚雷與絕氣推進(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等技術,將其應用於新造的宋級潛艦進行性能提升。
就傳統柴電動力潛艦而言,解放軍潛艦部隊的主要兵力組成,也確定為「明」級改良型潛艦、「宋」級潛艦、Kilo級潛艦與少量的的Romeo級潛艦。
至於核子動力潛艦方面,解放軍海軍首艘「漢」級潛艦服勤迄今已30年,依西方國家使用核動力潛艦的經驗,該型潛艦業已到達了汰除的年限。但由於短期內並無新型核動力潛艦加入艦隊服勤,這6艘核動力潛艦除役的可能性不高。為能延長核動力潛艦的服勤年限,唯一可行的方法即是減少各艇的航行時間。
上圖圖說:東海艦隊某獵潛艇大隊761艇在訓練中發射艦艏火箭深彈。
作戰能力 通訊整合是關鍵
潛艦部隊的作戰能力,各國均面度同一瓶頸,那就是潛艦性能與海域監偵兩項因素一直無法達到完美。
因此,為了提升潛艦部隊作戰能力,中國大陸除了進行新一代潛艦兵力的籌建外,亦積極從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與太空監視偵察系統的研發工作,建立對特定海區的全時監偵能力。
當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逐年擴張之際,面對遠洋的兵力投射也將成為整體國力的一部分,解放軍海軍戰略由近岸防禦移轉至近海防禦之際,潛艦部隊的部署水域將會更遼闊,作戰任務亦較往昔複雜多元。也因此,全時海域監偵的能力,將是由近海走向遠洋的必要條件。在中國大陸完成屬於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之後,這種能力已敬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當前久違軍海軍已能有效地在第一島鏈執行作戰任務,但是不是有能力跨出第二島鏈而成為名符其實的遠洋海軍,仍仍有相當的困難。
首先,解放軍潛艦部隊長年的演訓歷程發現,在目標偵搜與目標分配上仍無法達到預期。
1965年8月,中國大陸建立了首座大功率長波(VLF)通信站,完成後對於岸上指揮所對在航潛艦進行指揮與管制有了更正確的掌握。
1986年10月,中國大陸又建造了一個功率更大的長波通信站,這是首座的超長波綜合性通信樞紐,解放軍海軍自此具備全球通信指揮能力。
此外,為了強化岸上指揮所對在航潛艦的指揮與管制,1984年至1990年間,先後發射了5枚通信衛星做為岸艦通信之用。
未來,潛艦部隊的作戰能力強弱,就必須取決於能否成功地將衛星偵察、艦岸通信、戰術資料鏈與空中早期預警等系統整合。否則,珠國大陸的海軍潛艦部隊想走向遠洋,仍將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偉大夢空想。
兵力部署 三大艦隊擔重任
解放軍海軍組建初期,為了因應韓戰的需要,潛艦部署重點置於北海艦隊。但到了韓戰後,1958年發生的八二三砲戰,解決臺灣與南海問題,逐漸強化東海艦隊與南海艦隊的潛艦兵力。例如將購自俄羅斯的Kilo級潛艦部署於象山(東海艦隊第42潛艇支隊),「明」級改良型潛艦亦開始部署於南海艦隊,就是在這種用兵邏輯下的編裝。
解放軍海軍的潛艦部隊,隸屬於北海、東海與南海三個不同艦隊,兵力部署概況如下:
南海艦隊:下轄第32潛艇支隊(駐榆林)。
東海艦隊:下轄第22潛艇支隊(駐大榭山)與第42潛艇支隊(駐象山)。
北海艦隊:下轄第2潛艇支隊(駐青島)、第12潛艇支隊(駐旅順)與第62潛艇支隊(駐小平島)。核子潛艇支隊駐地(青島姜哥莊)隸屬北海艦隊轄區,但兵力的調度則是由中央軍委直接進行管制。
潛艦封鎖 出海作戰第一步
根據情報單位的分析,解放軍對臺灣的戰略封鎖,將是會以海面封鎖為第一步。但同時,為避免因軍事封鎖而遭到國際輿論的批評,甚至再次替美國製造「航艦巡弋台海」的藉口,封鎖將會採取一種局部性、重點性的「封港」模式,也就是以一種不影響國際海空航線的方式進行重點封鎖。
執行這項戰略任務的武器系統,將不再是以其導彈部隊做為嚇阻的主力,而是其潛艦部隊。
解放軍對臺執行潛艦封鎖的方式,是將台灣周邊海域劃出一個橢圓形的區域,把台灣島整個劃定在一格一格的責任區之內,我方預估這個橢圓形的封鎖區域將有約2,000公里的圓周總長。同時,在這個橢圓形的責任作戰區域中,再分別劃分成27個獨立作戰區域,理論上每一個作戰區由一艘潛艦負責執行既定任務,作戰區的長寬各約60公里。
事實上,解放軍所採行的戰術正是典型的潛艦作戰模式,因為潛艦雖然在水面下具備極高的隱密性,但卻同時必需犧牲其通訊及補給的能量,因而當潛艦在執行潛伏任務時,只要是接近責任區之內的水面或水下目標,均必定可以判定是可以攻擊的目標。
為了達到潛伏的目的,絕大多數是會採取完全靜默的「中懸」或「坐底」的方式,以防止遭到敵方反潛系統的偵蒐,同時也可以大幅節省潛艦上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所謂「中懸」,就是潛艦將艦身的比重調整到與周圍海水一致,讓潛艦既不會下沉,同時也不會上浮,而是隨著洋流以大約2至3節的航速飄流。
而「坐底」,則是整艘潛艦完全沉至海底,固定在海床之上。但這種「坐底」的方式必需首先要考慮到海底深度,以解放軍目前的潛艦在艦身受壓能力方面,只能允許潛艦在海面下350呎以內操作,換言之,在臺灣東岸面臨太平洋的一面,解放軍的潛艦是不會;也不能以「坐底」方式進行潛伏的。另外「坐底」的海床是否適於外力承載等問題,也是潛艦所注意的事項。
潛艦戰術 計畫伏擊擺第一
潛艦部隊的戰術運用一向被視為具有高度的機密性,就當前公開文件可知,解放軍潛艦的戰術運用計有下列數種型式:
一、計畫伏擊:一艘或數艘潛艦在指定的海域等待目標攻擊,潛艦艦長可執行攻擊任務而不需報備核准。
二、區域游獵:一艘或多艘潛艦在指定的海域進行作戰,潛艦具備優先攻擊控制權。
三、指定攻擊:經岸基或其他監偵系統的目標分配或指定,引導在計畫區域的潛艦對指定目標進行攻擊。
四、封鎖佈雷:在目標必經的航道是在敵港口或基地附近佈雷。
五、協同突擊:配合其他兵種,聯合打擊水面或水下目標。
六、特種作戰:進行島礁作戰時,運用潛艦運送特種作戰部隊,執行登島作戰。
機密曝光 反潛戰基本戰術
對付潛艦最好的武器,還是潛艦。因此,萬一解放軍有意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武力封鎖,第一步當然就要先找出臺灣的潛艦,然後實施攻潛作戰。
解放海軍在訓練攻潛時,一向是以單艦做為作戰的基礎,且在護航或警戒時,亦由單艦進行緊急攻潛。所謂緊急攻潛,是船團護衛艦在得知附近海域出現不明之水下目標時,立即朝概略方向進行深水炸彈的投放或刺蝟砲的發射,以實際行動警告來意不明的水下目標。這是一種以破壞敵人作戰企圖的反潛方式。
解放軍艦艇在航行中以聲納搜索時,是以單波束聲納由艦艉方向,向艦艏方向依序進行扇型搜索,以使發射聲納的區域均勻,並可加大搜索面積。
依目前所得知的解放軍反潛戰術可知,扇形搜索的方式仍然可以分為(一)對稱搜索。(二)非對稱搜索。(三)單舷搜索。(四)艦艏重疊搜索等四個類型。
解放軍海軍在進行海面編隊反潛作戰時,通常採「單橫隊」,以及「側翼前單橫隊」兩種模式。「側翼前單橫隊」的運動方式及條件限制為,在艦艇運動受限制的海域,採102或135度之「人字隊型」編隊,以及採45或60度之「反人字編隊」進行機動搜索。
事實上,解放軍對於如何「捕捉」我方潛艦的戰術,已在近年的幾次演習中曝光。目前得知的是,進行編隊攻潛任務時,是採「引導艦」及「攻擊艦」的作戰編組進行。
「引導艦」的位置是維持在目標潛艦兩側後方160或180度正後方的方位,此位置是基於追蹤目標容易且不易遭到攻擊的考量。
而「攻擊艦」則位於目標兩側110或130度的方位,以艦艏之反潛武器進行齊射或分別接敵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