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概論 Part.1兩岸資訊戰現況

2016-06-26|程文理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2000年11月20日宣佈「準備將網路戰做為新世代戰爭利器」隔年,中華民國國防部長伍世文在4月23日於立法院首度證實,國軍第一支網路作戰隊伍「老虎小組」已正式成立。2001年這一年,兩岸間屬於軍事層面的網路作戰已正式開打。直到目前為止,兩岸間軍事上針對性的網路攻擊事件,每天都超過8,000次,而其中被國防部列為已有效攻擊防火牆機制的也超過每天900次!

未來的戰爭,誰能掌握資訊的優勢,勝利必然是屬於它的,所以中國大陸稱之為信息戰的資訊戰,是指對立雙方為爭奪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使用權而展開的鬥爭,而從一切信息的流通和作用過程來看,均可分為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者這三個環節;另從人類信息活動的技術行為來看,又可分為探測、傳輸、處理、顯示、存儲、使用等環節,而人類對於信息主動行為的最終作用就是控制。

所謂的「資訊戰」,就定義來說,係指對立雙方為爭奪資訊獲取權、控制權及使用權而展開的鬥爭。

而資訊作戰與傳統戰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傳統戰爭係依「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最多的武器,誰就能贏得戰爭」的理論做基礎,但資訊戰的時代,這個定義則是「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多的資訊,誰就能贏得戰爭」。

中國軍隊為因應戰爭型態之改變,從1992年波斯灣戰爭結束後便積極推動現代化政策,在其電子戰的作戰指導中,則是以制電磁戰、資訊戰、心理戰及「制天權」做為建軍的方針。

基本上,1991年的波灣戰爭,可以說為世界戰爭型態提供了一個新的啟示,同時也開啟了資訊時代第三波戰爭的來臨。尤其甚者,軍事事務革命的展開也正式登場。

躋身世界軍事強權的中國,近年來以建立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目的,積極發展電子資訊作戰能力,中國解放軍所謂「點穴戰爭」、「不對稱戰爭」,就是「以弱戰強,避實擊虛」,而資訊作戰乃中國大陸未來企圖對付臺灣的最佳軍事手段,其可達「速效、損小,兵不血刃,取有用臺」之政、軍、經、心綜合戰略目的。

而臺灣對於中國大陸的大戰略經營,更是準備一腳踢開美國在亞洲控制力的第一步!也因此,只要對臺的各種軍事佈局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對付美國就成為可預期的國家戰略經營。

20年來,中國大陸對於科技,尤其是精密加工與晶元,不斷以大陸的資源配合臺灣的經驗,一步步使中國成為世上強勢的國家。因此奪取有用、可用的臺灣,將比得到一個飽受摧殘亟需重建的土地有價值。而要達到此一目的,只有用高科技的戰法,也就是資訊作戰戰法才能達到。國軍在此潮流驅使之下,也逐漸重視籌建此項戰力,以確保臺海安全。

波灣戰爭是現代電子資訊作戰型態集大成之作,伊拉克於作戰全程,因受制於聯軍的電戰壓制,完全無法掌握其部隊位置,亦對聯軍部隊動向無從獲悉。聯軍則因以衛星24小時監控戰場動態,得藉高效指管系統指揮聯軍部隊,獲致最後的勝利。光是這一點,就讓當時仍然起步趕上新世代軍力的中國大陸感到汗顏。

在軍事上,它一方面表現為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己方信息獲取、處理、傳輸、使用過程,以及對作戰力量、支援保障力量、武器裝備的控制;另一方面表現為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敵方信息和信息獲取、使用活動的控制。所以信息戰可歸結為對信息控制權的爭奪,而這種爭奪是圍繞著信息流通過程中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者這三個基本環節展開的,故廣義的資訊戰,其實已包含電子戰在內,所以資訊戰亦可稱為電子資訊戰。

而就現今戰略層次而言,各國均極盡所能取得、利用及保護相關資訊,以支援其國家或軍事戰略目標,這種資訊的運用與保護所形成的具體效果,將可及於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民心士氣上,因此獲取敵方的重要資訊乃是一種增進我方戰力的必備手段;而破壞或反制敵人的資訊應用及保護自己的資訊系統,則為削弱對方戰力及保護己方戰力的手段,故「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多的資訊,誰就能贏得戰爭」,此即為資訊戰的特質。
推薦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