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海軍、澳洲國防部、Navantia
擁有兩棲登陸能力的軍艦向來被視為是攻勢武力的資產,而建造此類型軍艦更亳無疑問會被周邊鄰國認定是武力擴張的象徵。然而近幾年來,全世界大規模災害頻繁發生,兩棲登陸艦艇卻發揮令人意想不到的救難效用,尤其在海嘯之類的天然災害中,通常災難發生後沿海道路都已被破壞殆盡,甚至是港灣設施都會受損,因而影響所有救難人員和救援物資的運輸,而要在這種惡劣狀況下進行人員或物資的運送正是兩棲登陸作戰艦艇設計的目的。
上圖圖說:西北風級的內部艙間可視用途彈性調整大小,增加派赴海外任務的靈活度。
兩棲登陸艦艇的種類繁多,從兩棲船塢運輸艦(LPD)、兩棲突擊艦(LPH)、船塢登陸艦(LSD)等等可謂族繁不及詳備,但是就運用理念上,其實可歸納於「武力投射艦」之內,因為最終目的就是要將部隊和裝備跨海運送至目的地,並且不論使用的載具為何,都是以能自力登陸為前提。因此結合作戰與救難兩項用途的武力投射艦,在設計哲學上,必須設法將船上有限空間以最具效率的方式加以運用,並且還要能視情況彈性調整。
在近年的數起大規模天然災害之中,武力投射艦還展現出超過運輸功能的作用,因為受災地區大多缺乏水電供應等公共建設,使得醫療設施失能,此時擁有獨立自給自足系統的艦艇就還可充當臨時的緊急醫院;另外藉由船上完整的通訊設備,也足以建立聯合救災指揮調度中心。在上述種種背景之下,建造具備兩棲登陸能量的武力投射艦,無形中被淡化了擴充軍武的色彩,加上借用商船建造標準也使成本降低,也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因為負擔得起而成為「武力投射艦」的俱樂部會員。
另一方面,在人道救援的背後,武力的投射和展現仍是重要的元素,雖然現今區域性中低強度的衝突很少需要動用到過去那種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但是武力投射艦可搭載的空中武力(定翼機或旋翼機)對於小規模遊擊部隊仍有足夠的嚇阻力,就以2011年的利比亞內戰為例,英、法兩國均派遣海洋號兩棲突擊艦(HMS Ocean, L12)和托內爾號兩棲突擊艦(Tonnerre, L9014)支援執行北約的干預行動。
英國
經過2011年「戰略防衛暨安全總檢討」的大肆砍伐,英國皇家海軍可說是損傷慘重,首先是喪失了所有垂直起降的海獵鷹式戰機,而且也「暫時」沒有航艦,其中光輝號航艦雖然幸運被保留,但卻是被改裝成為直升機母艦,而且預定在2014年即將除役。因此目前海洋號兩棲突擊艦成為英國對外武力投射的核心。於1998年9月成軍的海洋號兩棲突擊艦僅建造有一艘,服役至今可謂戰功彪炳,甫服役首度遠航就遇到宏都拉斯遭受颶風米奇肆虐的事件,海洋號也即刻趕往提供人道救援,接著2000年更遠赴斯里蘭卡支援英軍的帕利澤行動;之後從阿 富汗、伊拉克等地的戰役,海洋號兩棲突擊艦都一直是皇家艦隊的核心,最近一次的行動是2011年部署於利比亞外海支援保護利比亞爭取自由民主的民眾,當時海洋號兩棲突棲艦亦首開先例,搭載5架皇家陸軍的阿帕契攻擊直升機以提供另一種類型的空中支援,此種型態的組合似乎適合處理現今的區域性中小型衝突,未來或許有可能會演變成為常態。
俄羅斯
再不會有比購買以前對手產品更能引起軒然大波了!
曾經是冷戰中主角之一的俄羅斯,在冷戰後同樣經歷了船艦老舊和新艦不足的困境,其麾下即使是最新的Ropucha II級戰車登陸艦(計畫編號 775M,滿載排水量4,080噸),都已是1991年之前的產品。而另一型較大型的Tapar級戰車登陸艦(計畫編號1171,滿載排水量4700噸),更是1970年代 的產品。
2010年1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證實視情況再增建兩艘。此舉不僅造成整個歐洲譁然,連美國也深感關切,唯恐相關軍事機密技術會外流,但是法國仍基於商業合約精神堅持推動後續過程,最後在2011年6月17日兩國簽訂17億美元的建造合約。
第一艘俄國的西北風級將全由法國建造,被命名為海參崴號(Vladivostok),已在2012年2月1日 安放龍骨,預估在2013年9月就可下水,2014年成軍服役。自第二艘起,俄國將法國的技術協助下自行建造,預計2013年可開始動工,大約會在2015年交付成軍。目前規劃兩艘西北風級都將納編至太平洋艦隊。
法國
當俄羅斯開始著手準備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法國稱為武力投射指揮艦,BPC)的建造工作時,法國海軍已經接收了第三艘迪克斯莫德號(Dixmude, L9015),該艦安裝有較前兩艘(Mistral, L9013和Tonnerre, L9014)更先進的 Senit-9作戰管理系統,是Senit系列中最新的版本;另外迪克斯莫德號也在船頭多增一組船艏推進器。
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是根據法國軍方派赴海外的經驗和需求而設計,集人員運輸、車輛載運、小艇船塢、空中載具平台、海上醫院和指揮管制等功能於一身。運用商規概念建造的西北風級,不僅在成本上佔有優勢,還在施工進度有所改善,第一艘西北風號(L9013)自2003年7月10日開始動工,2004年10月6日就已下水,2005年12月就成軍服役;第二艘於2003年8月26日動工,2005年7月26日下水,2006年12月成軍服役;第三艘2009年4月18日動工,2010年12月18日下水,2012年1月成軍,平均都不到三年的時間。
當西北風級服役後,法國海軍原有的兩艘富爾德級船塢登陸艦也相繼除役,但是法國相當妥善地處理這兩艘軍艦。在南美洲的國家中,智利以其狹長的領土特性著稱,而此種地理特徵其實也應該是 海運最佳發揮的環境。在2010年2月27日發生於中部的大地震,造成525人死亡和鉅大的財產損失,更是讓智利深刻體驗重整兩棲登陸能量的必要性。該國海軍本來雖擁有兩艘法國設計,自行建造的Batal 級戰車登陸艦(LST),雖然仍能稱職運作,但自1980年至今已逾二十年,而且1330噸的滿載排水量,載重350噸的能力顯然也不敷使用了。
有鑑於此,智利開始尋求噸位更大,功能更多元化的替代艦艇,並將目光鎖定法國海軍的富德爾級(Foudre)兩棲登陸船塢運輸艦,因為法國海軍在其西北風級加入服役後,就會將富德爾級除役,智利恰可順勢很快接手。這筆交易在雙方意願都很高的情況,進展相當順利,在2011年10月兩國宣布 確立以8千萬美金達成交易後才兩個月的時間,於2011年12月,重新命名為 LSDH-91 Sargento Alde 的富爾德號(L9011)就已加入智利海軍服役,據瞭解其姊妹艦西洛可號(Siroco, L9012)可能不久後也會加入智利海軍的行列。如此一來,智利海軍的兩棲登陸能量將呈等比級數式的躍升。富德爾級滿載排水量達12,000噸,載重約1880噸,可容納車 輛適車種最多達150輛,另外還有圍井船塢可容納8 艘LCN小型登陸艇或2艘LCU大型登陸艇。
西班牙
歐洲另一個擁有優良航海傳統的國家,西班牙雖然不是歐洲的一等強國,但卻也是少數幾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而且本身也坐擁傳承悠久的造船技藝和工業。其兩棲登陸的主力是才在2010年9月30日成軍的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兩棲突擊艦(Juan Carlos I, L61),其設計與運用概念都類似於美國海軍的胡蜂級兩棲突擊艦,都是以全通式甲板設計充當飛行甲板,可搭載直升機或AV-8B海獵鷹II型垂直起降戰機,甚至是未來的F-35B戰機;而前、中段船艙除機庫外,也可以載運900名以上全負武裝士兵和40輛以上戰車,後段的圍井甲板則有搭載4艘LCM的能力;但是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卻有一項顯著不同的特點:滑跳甲板。多了滑跳甲板,就宣示了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其「準」航艦的身份,另外也顯示未來在海外派兵部署時的多重能力。胡安.卡洛斯一世號的優秀設計在2007年受到澳洲政府的青睞,獲選為澳洲海軍兩艘坎培拉級兩棲突擊艦的構型。但是到2009年俄羅斯考慮新購兩棲突擊艦之時,則敗給了法國的西北風級。
上圖圖說:胡安.卡洛斯一世號的艦名是以現任西班牙國王為名。
澳洲
在計畫淘汰兩艘舊型的新港級(澳洲稱為 Kanimbla級,並拆掉艦艏的吊臂結構)戰車登陸艦之後,澳洲在西北風級與胡安.卡洛斯一世級的競賽中,於2007年確立選擇了以西班牙的胡安.卡洛 斯一世型設計為基礎,建造兩艘坎培拉級兩棲突擊艦,建造工作將由西班牙的Navantia和澳洲的BAE Systems分擔,基本上船體包括飛行甲板(含)以下都在西班牙建造,完成後會先進行下水儀式,再 由特殊載運貨船以海運載至澳洲,再完成上層結構部份以及艤裝等工作。第一艘坎培拉號於2008年9 月開始動工,2011年2月17日下水,並已在2012年10月18日運抵澳洲,目前預估要到2014年才能成軍服役;第二艘稱為亞德萊特號,於2010年2月開始動工,也已在2012年7月5日下水,2013年內會運至澳洲,預估成軍時間為2016年。
坎培拉級沿襲胡安.卡洛一世的設計,同樣擁有13度的滑跳甲板,不過澳洲並沒有AV-8B海獵鷹這類戰機,而是完全著眼於未來F-35的部署。
日本
儘管二戰結束超過五十年,亞洲國家對於日本仍心存懷疑,任何軍事力量的提升,都一定會被解讀成是試圖重振「東亞共榮國」的舉動,因此當90年代末期大隅級運輸艦現身時,的確引發東亞各國的緊張,但經過研析也可發現,大隅級運輸艦確實著重運輸功能大於戰鬥效能。而自2009年開始服役的日向級「護衛艦」就更引起週邊國家的不安了,即使日向級的編號被定義為DDH,也就是直升機驅逐艦,但全通式甲板設計加上航艦式艦島的上層結構,我們或許能接受日向級不是航艦的說辭,但也絕不能忽略日本用這種漸進的方式以摸索出自製航艦之路的可能性。
日向級最多可搭載11架直升機執行反潛哨戒或掃雷任務,而要想在空域同時管制這麼多架在空機,可想而知要有一套先進的空中管制系統和訓練有素的人員,而這些能量其實都可視為是未來航艦的儲備力量。在16DDH日向號和18DDH伊勢號陸續成軍後,海上自衛隊現在將重心轉移到所謂22DDH計畫, 其構型於2009年首次曝光,基本上是日向級的進一步放大版,雖然仍定義為直升機護衛(驅逐)艦DDH,但是從構圖來看,後段的升降機已移至右舷外側,使得外型越來越像是美國海軍的兩棲突擊艦了。
南韓
在亞洲攪動一池春水的不是只有日本,南韓於2002年10月底由韓進重工業開始建造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單是船名就顯得相當有針對性,即使對外也宣稱是為提升海外人道救援以及維和任務的能量,但明顯展現南韓海軍朝向遠洋武力發展的企圖心。獨島號於2007年7月3日成軍,具備所有兩棲登陸作戰的能量,包括搭載武裝戰鬥人員、主戰車和裝甲車輛,後段圍井甲板可容納兩艘氣墊船,機庫可搭載15架黑鷹式直升機,飛行甲板表面甚至已預先經過特殊處理,以便在未來可操作F-35戰機。接著獨島號之後,韓國海軍將進一步增建三艘同型船艦,依序分別為馬羅島號(南韓領土最南端)、白翎島號(與北韓有所爭議,現為南韓所有)和離於島號(與中國有爭議)等。單是從軍艦的命名,似乎就可感受到韓國磨刀霍霍的民族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