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拾遺~德國空軍兀鷹兵團試飛I-16戰機紀實

2017-09-20|Adolf Galland

戰史拾遺~德國空軍兀鷹兵團試飛I-16戰機紀實


前言

西班牙內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717~193941日)期間,德國空軍協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24~19751120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Bando nacional)和長槍黨(Falange),對抗得到蘇聯和墨西哥援助的人民陣線。在這場戰爭中,德國空軍的He-51雙翼戰機在空戰中,完全無法在速度上與人民陣線的俄製I-16戰機相抗衡。甚至,早期型的Me-109B也追不上I-16

當時,有位後來成為德國空軍偉大空戰英雄,同時也臨危受命成為德國空軍戰鬥機總監的阿道夫•嘉蘭德(Adolf Galland),曾在基地親自試飛一架俘獲的I-16戰機。

以下文章,是阿道夫•嘉蘭德在1937612日,執行I-16戰機性能測試的第一手紀錄。原文由德文書寫,他於19456月連同他的戰時紀錄與日記,親自送交美軍,以期為德國空軍保留部分歷史。而美軍對於他所提供的文件,遲至1955年才進行翻譯,並於195612月完成,隨後即公開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對於這個紀錄的版權並未設限,其中有關I-16戰機的性能測試,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對於這型戰機最詳盡的試飛報告。

全文共約兩萬餘字(英文),本篇章僅為部分節錄。


文/Adolf Galland   翻譯/Toper

水平被彈面小 需取半個機身前置量進行射擊

這是一架外型臃腫簡單的飛機,看起來很粗糙,摸起來更是讓人受不了,每一吋金屬蒙皮都好像是製造工人心不甘情不願硬把鉚釘打進去的,甚至還可以找到不小心被榔頭打凹的地方。而且,還不止一處。完全沒有工藝技術與美感可言。

遠遠看這架戰機,側面看很臃腫,機身很短,但這也表示要從側面進行射擊的目標被彈面左右寬度很小,這對空戰進行中,敵方飛行員的視角有很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這種造型容易誤判。因為側面短,因而容易造成明明I-16戰機已進入機炮射程,但飛行員卻認為敵機仍在射程外(軍事用語:物近為遠)。

再從後半球視野來觀察,六點鐘(正後方)、五點鐘(右後方)及七點鐘(左後方)等角度觀察,發現這架粗短戰機的目標被彈面仍然很小,唯一可以做為射擊參考點的,只剩下相對巨大的前方發動機艙。

接著,我們找了個接近10公尺的飛機維護架,大家爬了上去,然後由這架I-16的後上方好好的研究整個被彈面。終於,我們瞭解並澄清到一件事,那就是過去好幾次的空戰,我方飛行員從後上方對I-16展開射擊時,為何仍然會失手。原來,I-16的機身實在太短,當我們取一個前置量瞄準機首射擊,並期盼打出去的子彈能順利擊中駕駛艙。這一個射擊準則在I-16上根本不適用!

再從前半球視野來看這架戰機,那就好玩了。我之所以會說好玩,那就是這架戰機的前方視野極差無比,從機首前方左右走,就會發現,如果這時座艙裡坐有一位飛行員,那我必須要走到機身軸線超過三十度的地方,飛行員才能清楚的看到我。

為了要更正確的測量這架戰機的視野角度,地勤人員將機尾架高,模擬這架飛機正處於飛行的狀態,我命令一位飛行員進入I-16的座艙,然後要他以正常的搜索動作轉動他的腦袋。而我,則是在機首前方左右的移動,只要他看到我,就舉起相對應邊的手。

我發現,就算是一位很機警的飛行員,當他在飛著一架I-16時,他的前方視野一樣相當的差!因為巨大的發動機艙將前方視線佔去大半。再加上這架戰機的座艙是屬於潛入式,飛行員幾乎是被包到飛機裡頭去,怕被強風吹或怕冷的飛行員,更是會在這只有前方有風檔,而缺乏上方與側方座艙罩的戰機裡,很孤獨的飛行。也就是說,這架戰機的座艙不是屬於包艙式,對飛行員的保護相對比我方新式戰機少的可憐。

經過地面上以機身前後軸線為標準的水平比對,我們發現I-16戰機的水平被彈面很難掌握。因此建議,各部隊在與這型戰機對抗時,一但發現處於本型機的水平位置時,直接取半個機身以內的前置量進行射擊,千萬不要再考慮是不是已進入機炮射程。


第一階段飛行測試 迴旋半徑小 易失速 俯衝速度高

接著,我就開始進行實機試驗飛行,試飛分為兩個的階段。第一階段為基本性能飛行並結合戰鬥動作之極限操作,第二階段為模擬空戰訓練。

在飛行前,許多人都和我一樣,總認為俄國人做出這架粗糙而粗俗的戰機,性能一定不會太好。之前在空戰中之所以會時常遭受到I-16的突擊,吃了I-16的虧,最主要的因素是敵軍飛行員都是來自飛行技術很好的傭兵,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缺錢或尋找刺激的飛行好漢。而我方則是羽翼未豐的德國兀鷹兵團(Legion Condor),除了極少數老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戰之外,百分之九十八的飛行員全是毫無戰鬥經驗的資淺人員。

但是,當我踏進這架俄國人製造的戰機座艙時,我發現一件事,那就是所有的操作開關全都在雙手很容易伸到的地方,甚至包括作戰中很少會用到的航行燈。這種設計與我們德國人的製造邏輯很不一樣。俄國人對於開關位置,設計的很人性化。

不過,開關和儀錶的排列邏輯就很讓人受不了。先說儀錶板,這型機的儀錶都設計的很小,但儀錶板卻做的很大。所以,位於左方的空速錶,與位於右方的高度錶,竟相隔25公分!但儀錶板的上方卻完全浪費了空間,除了機槍的保險開關之外,什麼儀錶都沒有!

這種設計,在飛行員戴上護目鏡後,狀況更是惡劣。如果沒有把頭轉向正確的方向,用斜眼或餘光根本無法判讀儀錶上的數值。這在空戰中,是一個隱憂。

當年,Me-109在試飛時,飛行員對於儀錶板的設計就頗有微詞,因為飛行員上了飛機,就要按規定將護目鏡戴上,這一戴,視野就受到限制。尤其是正中央的儀錶,根本就完全無法正確判讀。因此,我們德國飛機為了要讓飛行員能在任何時間,任何狀況正確判讀儀錶指針的數據,就會很謹慎的排列這些大小不一,但卻又重要無比的空用儀錶。

但我眼前的I-16儀錶板,卻是排的很整齊,看得很模糊!

除了儀錶板的排列之外,起落架的收放也是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型機雖然起落架屬於可收放,但收放的動力源卻不是電動馬達,而是要靠飛行員的手!

位於飛行員右手側,有一個拉柄,將這個拉柄拉出後,可以搖動一個轉盤,沒錯,這就是收放起落架的機制。向前轉,可以放下起落架。向後轉,可以收上起落架。

為了要事先模擬收放的施力磅數,技術人員將整架飛機頂了起來,然後我就進入座艙,很高興的就玩起這個可以將機輪收起與放下的小圓盤。在轉動的過程中,當然,收起來時需要用力的磅數確實需要一點手勁。但是如果是放下,那倒是因為重力作用而變的很輕鬆。

好,現在一切的座艙操位訓練完成,準備進行性能飛行。不過,在起飛前,我又做了一個緊急脫離飛機的動作練習,這一練習不做還好,這一做就差點嚇壞了我。因為,飛行員要進入I-16的座艙,要先將座艙邊的小門向外開啟,這樣才有足夠大的出入口讓飛行員鑽進去。

接著,問題來了!當飛行員需要緊急逃離飛機時,身體的動作完全被狹窄的艙口給擋住!當好不容易站起身,左腳踏出飛機時,右腳卻剛好卡在座椅與操縱桿之間,而那個小空間,剛好是可以緊緊挾住飛行靴讓飛行員動彈不得!真是要命。

如果,以上困難全部解決,飛行員已安全逃離座艙,這時,已站在機翼上想跳傘逃生,那最要命的問題來了。因為,I-16是一架機身很短的戰機,主翼與水平尾翼間的距離大約3公尺,比一般飛機少了非常多。如果,I-16的飛行員想用正常的跳傘姿勢逃出飛機,這縱身一跳,並不會逃出生死天,而是剛好會一頭撞上堅硬無比的左方水平尾翼!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設計,就好似戰機設計就是要和飛行員唱反調!

鼓足勇氣,我進入座艙,接著啟動發動機,真沒想到,發動機一打就發,兩葉螺旋槳翼片很聽話的轉了起來。這讓我心情放鬆了不少。

經過儀錶的檢查,這架I-16的狀況還是很好,除了那個油壓錶會一直大幅度的跳動之外,其餘的儀錶倒是乖乖的在應該的位置。

我鬆煞車,這架I-16很輕鬆的滑向跑道,左右煞車的靈敏度也很好,這主要是因為主起落架的輪距很大,只要有一邊煞車,只要小小的力矩的力量,足以大到將飛機左右轉個不停。

在跑道頭,我用力踩踏煞車,然後將發動機的轉速加到最大,這小小又短短的戰機,強大的風壓可以讓飛行員只要輕輕的向前頂桿,就很容易將尾輪抬起來。我很滿意這個氣動效應。

終於,我鬆了煞車,在發動機最大轉速的情況下,機身不斷的左右扭動,但我發現,只要適時用舵,就可以很容易抵銷發動機的扭力,讓飛機可以順著直線滾行。

這架飛機的主輪避震簡直差到極點,等於沒有!我在滾行加速的過程中,不斷想辦法想把頭伸出座艙外,想看清楚前方,但直到速度達到時速70公里,機尾才抬起來,這時我才可以好好的看到前方一部分的狀況。

在不斷的跳動與機身震動中,速度達到時速120公里時,主輪離地,飛機以一個淺淺的爬升角度高速前進。這時,我發現,這架飛機的加速性能相當不錯。離地200公尺時,時速已達到220公里!

這時,我才發現輪架還沒收。所以,我開始向後轉動右手邊的小轉盤,但...奇重無比!這和剛才我在地面上轉動的磅數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

我知道,這一定是飛機在飛行時產生的空氣阻力,這個風壓整個壓在起落架上,讓起落架在收起的過程中,不能像在無風狀態下容易。所以我馬上就將時速降到大約150公里,然後再試著搖動這個要命的小轉輪。終於,轉動的磅數小了很多,只是,當我好不容易把主輪架給搖到收起定位後,早已是滿身汗了。

在完成起落架收起後,這架I-16整個脫胎換骨,就像一隻逃出牢籠的兔子般在天空到處衝撞。

我先是進行一次從失速邊緣到最大飛行速度的加速測試,在高度4,000公尺時,失速速度大約是在時速95公里(接近滿油量)。當我水平加速到時速350公里時,所用的時間是220秒。這個加速性能並不出色。

不過,在整個水平加速的過程中,我發現從失速邊緣開始加速,在短短50秒竟可以加速到時速250公里。顯然,這架裝備了400馬力的俄國戰機,是因為機身造型實在太不像話,否則應該是可以有更好的表現才對。

接著,我開始進行第二個加速測試,那就是進行一次動力俯衝。在推頭加速之前,我讓這架飛機先在時速350公里時做一個垂直上升,然後我開始計算爬升的高度,而我的左手仍然用力的將發動機轉速的手柄推到最前方,不讓這個油門柄退回來。

當時速為100公里時,機身開始顫抖,接著整架飛機向右翻了過去!翻飛的動作之快,讓我毫無修正的空間。可以說,當我以為飛機即將到達失速的速度時,還認為飛機會很平穩的飛一個慣性的拋物線。哪知這架俄國人設計的飛機,在機翼失速前就會因發動機扭力而讓整架飛機翻了過去!

我在最後一刻看了一下高度錶,4,950公尺。也就是說,只要是由最大發動機轉速進行垂直爬升,大概可以在進入失速前爭取到至少800公尺的高度。

當我好不容易壓桿與蹬舵修正回安全的飛行狀態時,高度又剛好來到4,000公尺。接著我進行一次動力俯衝,我將發動機轉速增到最大,然後直接推頭加速,雖然發動機因油料的供應被負G所影響而「咳」了好幾下,但這架I-16卻乖乖的進行動力俯衝。

這架戰機的動力俯衝加速之快,完全出乎我的想像。為了求得正確的加速與高度相對應的數據,我一連做了七次動力俯衝才完成。

這時,我的第一階段試飛任務完成,這些基本的測試已經可以讓我知道這架戰機的飛行能耐。

我回頭看看一直都在旁邊陪伴我飛行的兩架Me-109B戰機,我搖搖機翼,讓他們知道,我準備好了,準備要和他們進行模擬空戰訓練了。


第二階段空戰測試 水平迴轉動作靈敏 足以克制Me-109B

兩架Me-109B向左右上方以一個很優美的角度拉起,其中一架要進行攻擊,而另一架則是繼續做安全伴飛。

我回頭索敵,當我看到那架正準備攻擊我的Me-109B時,我很技巧的穩住這架I-16,然後開始加速,我在短短10秒鐘就將時速由200公里加到250公里,我知道,這個速度是I-16飛行動作最靈活的速度。

接著,就要看我表演了!

當我看到那架Me-109B進入我的七點鐘位置,而距離近入300公尺時,我立刻向左壓桿,然後以一個最大加速力(G力在當時普稱為加速力)做一個急轉彎,轉彎半徑小到連我自己都很滿意,因為當我轉到第一個角度(即第一個九十度航線)時,我已看到那架Me-109B正拼命想像我一樣壓桿與迴轉,但機首的角度已經離我越來越遠,這個態勢已證明Me-109B的小角度俯衝攻擊是失敗的。

所以,我隨後就看到那架Me-109B擺平機翼,然後以一個大角度爬升脫離戰鬥圈。這個飛行員的決定是對的,因為如果他繼續試圖追蹤我而想辦法要切進我的內圈,必定要縮小油門,降低速度。但我這架I-16戰機的輕巧,是可以馬上就轉一個360度的圓圈而緊緊咬住那架已經失去速度優勢的Me-109B。

接著,那架Me-109B以一個我們時常用來偷襲的爬升攻擊戰術,由我的右後方高速接近,我這架I-16的視野相當差,完全無法看到來自這個角度的攻擊者。所以,我被迫要做一個轉彎,好讓自己能輕易去目視來襲的Me-109B。但我的轉彎角度也要越來越大,否則根本看不到從低空竄上來的Me-109B戰機!

接著,一個我從來就沒想到的氣動效應發生了。那就是當年在第一次大戰時,英國的駱駝式戰機只要一加速就會發生嚴重機頭上仰的問題,竟然在這架I-16上發生!

當我在右傾角達到大約70度時,我決定加速脫離這個戰鬥圈,但當我不準備轉小迴旋半徑而進行直線加速時,顯然因氣動力效應加在上下機翼的不平均,我一下子就被這架I-16向上抬起的機首給整得六神無主,因為我明知飛機是在我沒傣桿的情況下拼命抬起機首,但我不管怎麼去搖動操縱桿,這架I-16就是不理我!

這下子慘了!

還好,耳機中傳來伴飛的那架Me-109B上隊長的聲音,他要我慢慢減速,一定要慢慢把油門拉回,千萬不要粗暴的將油門從最大收到最小。終於,我又恢復過來,重新掌握這架戰機的控制權。

這一次的試飛,讓我們看見俄國人在工藝上的能力,也讓我們知道,速度已是新式空戰的唯一法寶。I-16這種戰機,將會被高速戰機所擊敗。


推薦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