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戰機分裂包挾戰術

2021-06-18|山竹

  解放軍使用殲10戰機的單位,在使用初期量產型時發現一件原廠在技令中一再提醒飛行員要注意的事,那就是在高攻角飛行時,只要達到一個臨界角度,發動機的進氣量及進氣氣流會導致Surge現象,嚴重影響推力。
  在試點單位的多項測試飛行過程中,飛行員大G拉起殲10時,如果一開始就猛力的拉,飛機的反應雖然極為靈敏而合於飛行員的作戰企圖,但隨即而來的發動機渦輪葉片失速現象,卻一下子就讓殲10戰機變成失去機動力的活靶。
  在2010年3月,初期量產型的殲10出現第一種改良,那就是將進氣道由原本的方形結構改為橢圓形,而下緣則向前延伸,主要就是要加強高攻角飛行狀態下的進氣量,並持續導入穩定的氣流。
  但這項工程修改顯然不列入全系統修改的考慮,因為由目前各使用單位的初期量產型來看,將進氣道由方形改為橢圓形的機數還是不多。反而是試點單位仍在使用未經修改的構型,一再嚐試各種武裝外掛,繼續在測試各空層、各空速狀態下的操控反應。

面子問題 強練空戰基本功

  目前,殲10戰機已全數進入部隊服役,解放軍空軍在這幾年多次與外軍(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的交流經驗中,確實在數位作戰上吃了不少虧,學到很多新式的作戰理念,在戰術戰法上也做許多的研究。再怎麼樣,裡子或許真差人一點,但面子絕對要保住!

  依據解放軍空軍最新一版(第七版)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情資顯示,最新的版本對空戰的教條是:

  一、積極進攻、盡遠打擊

  現代空戰條件下,主要依賴地面指揮引導、機載雷達和空中預警機達到先敵發現,在各種條件配合下,應發揮積極進攻的鬥志。在現有電子戰環境中,以上設施易遭敵干擾而失去效能,而唯賴飛行員之眼先敵發現,達成盡遠打擊的目的。(本段為原文)

  二、靈活主動、力爭優勢

  盡遠打擊一旦未能奏效,就要進行激烈的近距格鬥。在此一階段,飛行員必須充分發揮優異性能,善於根據當時空中狀況,靈活機動,努力達成優勢。而靈活主動之手段在及時判明情況、識破敵人企圖、果斷定下決心、眼明手快與隨機應變。(本段為原文)

  三、先敵發現、突然攻擊

  原文第三部分的第一段,清楚指出:「對目視搜索的要求是:必須是遠距離的、不間斷的和全向的。」

  由這一段敘述或多或少可以發現,其所謂的「目視搜索」並不完全是單靠飛行員的一雙銳利雙眼,而是殲10戰機已普遍裝置紅外線搜索系統,而且這種被動式的目標尋獲系統具備與雷達同步鎖定的功能。甚至有可能是解放軍已準備配置頭盔瞄準系統,為殲10的超機動飛行潛能來加持。

  不過問題是,沒有任何情資可以顯示殲10在人機介面上有超過美軍的技術水準,因此,只能說,教條畢竟只是教條,並不是操縱教範。

  當然,教條中清楚的指出,「在盡遠距離上先敵發現,就可贏得時間,為隱蔽接敵占取有利位置,實施突然攻擊創造條件,並且能有效地防敵偷襲。」

  四、揚長避短,隨機應變

  教條一開始就強調:「優劣勢並非絕對或一成不變的。」

  空戰中贏得空戰勝利的重要條件,乃是飛行員需明察敵我優劣態勢,力圖避開有利於敵且不利於我的作戰區域,力爭等勢或優勢作戰。揚長避短、隨機應變。

  五、系統集成、密切協同

  本章節開宗明義就說:「空戰中如何發揮系統的整體效能?其關鍵就各個系統間之密切協調。」

戰系提升 抗美爭奪制海權

  1998年,解放軍以「立足現有裝備,有利打擊低空目標」的積極作法,自預警、情報、通信、戰鬥及指揮等五個方向,進行各殲擊師的戰力總評比,並擬定「以快制快、快中求準」的作戰指導。在這種比武式的刺激下,解放軍的低空打擊戰力確實在近年來有相當大的進步。

  殲10戰機自2003年正式服役至今,現已部署北京、南京、廣州及成都等四個軍區,但經過這些年的操作,可以看出殲10身負中國大陸第一架自主開發的新戰機,這個標準樣板是不容出錯的。

  在戰略部署上,殲11和殲10戰機主要部署在瀋陽軍區、濟南軍區、和成都軍區。

  殲10戰機所配備的電達仍是列為機密,但由原廠向下游廠商所下訂的零件統合整理後,情資顯示殲10所使用的雷達系統是改良俄羅斯在1995年提供的「機械平面陣列式掃描雷達(mechanically slewed planer array)」,具有同時追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4個目標接戰的能力。

  不過較為特殊的是,在美國的技術輸出許可下,殲10是採用了美制規格的MIL-STD-1553B匯流排(databus),這可從殲10的座艙配置與俄系戰機不同明顯分辨出來。殲10的座艙配置是採用與西方相同設計,前座配有抬頭顯示器(HUD,head-up display)」,儀表板裝備3具「多功能顯示器(MFD,multifunctional display)」,與西方武器系統幾乎可以整合。

  在空對空武器方面,殲10除了機內固定的1門23mm機砲外,標準武掛是可以外掛、霹靂8(PL-8)短程空對空飛彈或是俄羅斯製短程紅外線的AA-11(R-73 Vympel)。

  在中程飛彈方面,則可使用其自行研發的霹靂12(PL-12 /SD-10)中程空對空飛彈,性能與俄羅斯製之AA-12(R-77 Vympel)相當接近,最遠射程達50公里。

新舊交接 老式戰法繼續練

  殲10部隊目前對於視距外(BVR)攻擊課目的演練相當積極,但苦於中程飛彈數量不足,訓練彈也嚴重缺乏,所以目前編配該機種的部隊,新進人員仍是在近戰接敵的技巧上下功夫。但低空苦練已普遍收到成果,過去西方各國都單純的認定解放軍飛行員缺乏超低空作戰經驗,以及缺乏海上低空飛行訓練等,事實上已不再是真實的一面,因為在近幾年的演習中,已確實發現解放軍飛行員已突破超低空作戰飛行的技術瓶頸。

目前所知殲10的低空攔截方式,多半是以「轉彎下降俯衝」及「斜半滾接敵」為主。

  執行這種低空攔截課目的殲10戰機飛行員,已確認是採取「Lead Turn」之攻擊方式,這是過去傳統共產國家飛行員普遍不採行的作戰方式。

  「Lead Turn」攻擊方式就是優先發現敵蹤者可擁有主導佔位權及接戰權,搶先進入攻擊方位攻擊敵機。這種戰術的優點是,不論地面管制是否有效,負責低空攔截的殲擊機均有發現目標,以及進入攻擊航線的機會。

  情報指出,殲10在實施「轉彎下降俯衝」的攔訓課目時,是先進行6,000呎高度的佔位動作,並保持550浬(殲10的速度錶已改為美制,以浬為計算單位)的最佳操作速度,初期由其地面戰管引導接敵。當掌握目標方位時,便以60度的坡度進行下降轉彎,下降過程維持每分鐘7,500呎的下降率。在轉彎時方位改變110度時改平,但仍維持每分鐘2,700呎的下降率,同時速度增加至650浬。此時,依理想的相對位置而言,與目標機之方位角約在55度左右,距離20浬,左右間隔約10浬,直線索敵時間約30秒。

  解放軍殲擊機另一種「斜半滾接敵」戰術,仍是以航高6,000呎及航速450浬做為佔位標準,以雙機(小隊)為攻擊單位,各小隊間隔4浬,初期仍以戰管導引為主,當進入目標機5浬時開後燃器加速,以4G轉彎進入半滾姿態,下降率約保持在每分鐘5,000呎,在方位轉至110度至130度時改平,但仍維持5,000呎下降率,同時進入直線目視搜索階段,如操作正常且目標機並未改變航向,相對位置約在50度至60度之間,在發現敵機並確認攻擊目標後,加速至550浬進行攻擊。

雙機戰術 分裂包挾戰術

  這是目前殲10進行雙機分裂包挾戰術的第一種,接戰速度要求要在650浬,雙機採平行隊形接戰,間隔2浬。

  在完成目標分配、鎖定,然後執行中程空對空飛彈發射後,立刻向編隊外側拉開,並同時拋擲熱燄彈及干擾絲,飛行員依當時狀況決定是否進入第二波反制飛彈之機動操作。

  接著,在領隊機(Lead Turn之優先接戰機)的主導下,雙機由外側大G轉向,以包挾方式對敵機進行短程空對空飛彈射擊。但這個階段要求的重點是,由於友機也在飛彈尋標器的搜尋範圍,因此在教範上建議持續大G轉彎,直到進入敵機後方小於60度的角度,這才進行飛彈的發射,以免誤擊友機。

  圖二

  這是殲10進行雙機分裂包挾戰術的第二種,是延續第一種狀況的應變動作。因為敵機可能在完成中程空對空飛彈發射後,決定保持同位(同向)轉彎,鎖定並其中一架殲10,這時遭攻擊的殲10就成為防禦機,必須要進入最大轉彎率的轉彎並改變飛行平面,在操作過程中要持續拋擲熱燄彈及干擾絲。

  而另一架殲10則為攻擊機,在確認友機已無誤擊危險後,立刻進行紅外線短程追熱飛彈的射擊。

推薦要聞